□湘声报记者陈彬 向绍文 通讯员李炎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湖南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指引中国扶贫开启新时代。
“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在湘西州政协主席刘昌刚看来,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湘西自治州党委、政府的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也是湘西州政协履职的核心和重点。要凝聚政协智慧,贡献政协力量,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近年来,在刘昌刚的带领下,湘西州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政协工作者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场,助推贫困之地旧貌焕新颜。
花垣县十八洞村村容村貌。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不仅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成为小康示范村
尽心履职
汇聚强大攻坚合力
多年来,刘昌刚历经很多岗位,但无论在哪,始终牵挂着困难群众和脱贫工作。2017年初,刘昌刚担任湘西州政协主席,3年多来围绕脱贫攻坚,他留下坚实脚步。
“人民政协具有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畅通平台和智力优势,要尽心履职,汇集强大合力,助力脱贫攻坚。”刘昌刚说。
聚焦群众增收、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社会扶贫、群众满意度等脱贫攻坚领域的重点工作,州政协先后组织委员多次开展相关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实地察看、现场走访,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座谈,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武陵山片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既是大美之地,也是至贫之地。在刘昌刚看来,武陵山片区开展旅游产业扶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必须持之以恒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在助推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为武陵山片区探求发展路径,一直是州政协履职的重点。
2017年,州政协参加了武陵山片区政协主席联席会第二次会议,以“全域旅游”为主题,与武陵山片区各市州区县政协达成广泛共识,为全域旅游协作协同发展凝聚合力。
2018年,武陵山片区政协主席第三次联席会在重庆黔江召开,并在湘西吉首召开了湘鄂渝黔四省市政协助推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扶贫合作座谈会,形成了“湘西共识”,推动文化和旅游部门签订了《湘鄂渝黔旅游产业扶贫合作框架协议》。
此后,湘西州政协将黔江会议和吉首会议的文件整理汇编,并以特刊形式在湖南省苗学会会刊《五溪》上刊发。刘昌刚说,此举是州政协为推进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的主动作为,汇集了助推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湘西州政协主席刘昌刚(中)在葡萄园里调研指导
创新机制
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初夏的龙山县茅坪乡山清水秀,茶园坪村的茶园里生机勃勃。
茅坪乡位于龙山县西北方向,距县城21公里。2017年底,全乡有贫困村7个,其中深度贫困村4个,茶园坪村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按照湘西州委的统一安排,刘昌刚对口联系帮扶茅坪乡。此后,他多次深入各村开展脱贫指导,推动茅坪乡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十一项工程”和结对帮扶、驻村帮扶,以及东西部扶贫协作资源、资金带动,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茅坪乡分管扶贫工作的武装部部长梁辉说:“刘昌刚主席要求很高,工作很细,每到一处都深入调研,有什么问题就立马提出来。”
长兴村有一位村民没有住房,村里把未使用的村委会办公场所给他居住,但“没有房子的产权”。在了解到这户贫困户的情况后,刘昌刚立即提出帮助他建房。“精准体现在脱贫攻坚每一个细节中。”刘昌刚说出的这句话,至今令梁辉印象深刻。
在很多村民眼里,刘昌刚对脱贫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也注重帮助村民解决困难。
今年4月,茶园坪村的茶园突然出现了许多虫子蚕食叶片。得知这一情况后,刘昌刚很快联系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专家,化解了问题。
此外,刘昌刚不断着手推进的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如今已在茅坪乡开花结果。
2018年3月,华菱集团帮扶工作队入驻茶园坪村。“村民就发展何种产业争论不休,各种声音都有。”茅坪乡党委书记王从强说,村里最终通过召开基层协商民主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很快形成一致意见,相关工作得以快速推进。
同年11月,湘西州政协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现场推进会在龙山县召开,所有参会人员来到茅坪乡考察,并为这里打造的协商模式所吸引。如今,茅坪乡通过民主协商会议解决问题已成为常态。
“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探索将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刘昌刚说,通过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既可以激发脱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也可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为民解忧
多元造血力拔穷根
蒲家河村的贫困户龚兴平,如今已是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站在水泥路旁,看着自家60多亩高山刺葡萄长势喜人,龚兴平信心满满:“今年种葡萄的纯利润估算有15万多元,这一切得感谢刘昌刚主席。如果没有他,现在我们所站的路还是山,眼前的葡萄园还是一片荒田。”
2017年,龚兴平夫妇在本村、邻村流转土地218亩,种植高山刺葡萄50余亩。但一直以来,葡萄产业园通往外界的路狭窄、泥泞,车辆进不来,也出不去,大部分时候只能靠人工背运物资。生产困难,资金缺乏,当时看不到希望的龚兴平甚至两次想过放弃经营。
刘昌刚了解情况后,找到龚兴平促膝交流,并鼓励他不要灰心,尽力帮助他渡过难关。很快,刘昌刚协调州农业农村部门和州政协机关,与龙山县相关部门积极展开协商,筹措修路资金,协调处理好葡萄基地的用电问题等。
2018年8月,通往葡萄园的马路动工建设;9月底,一条800米长的葡萄基地产业路竣工使用。“葡萄园的设施齐全后,我们的成本降低了一半以上。”龚兴平说,下一步葡萄产业园将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多种产业同步增收。
发生在龚兴平身上的帮扶故事,是湘西州政协参与“三个一”扶贫行动的一个缩影。
“要真心真情结对,尽心尽力帮扶,通过多元造血拔穷根、摘穷帽。”刘昌刚说,州政协党组高度重视“三个一”扶贫行动,先后12次召开主席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作为州政协近年来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该项工作在州政协主席会议和党组的领导下开展,作为政协推进精准扶贫的新抓手予以推进。
目前,湘西州的1792名州、县(市)政协委员,共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410户、贫困人口11102人,帮助增收1546户,帮助兜底842户,资助贫困学生1643名,帮助农业就业1716人,转移就业3768人,累计实施基础设施、产业、民生等项目9270个,投入资金9750万元。
持续帮扶
助力巩固脱贫成果
5月15日上午,湘西州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闭幕。当天下午,州政协就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湖南政协人助力巩固脱贫成果万户帮扶行动”工作。
会议传达学习了有关文件精神,并就如何成立帮扶小组、确定帮扶家庭和如何做好工作保障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安排。
刘昌刚要求,要摸清底数,准确选定帮扶家庭;要搞好衔接,合理组建帮扶小组;要全员行动,迅速开展动员部署;要强化保障,统筹推进帮扶工作。
在一个月前,刘昌刚就前往州政协曾联点帮扶的补点村,组建帮扶小组。
因地处偏僻,群山环绕,且常年受山洪的侵袭,位于吉首市寨阳乡的补点村发展乏力,贫穷落后。2015年3月,补点村成为湘西州政协的扶贫点,驻村帮扶工作队迅速进村入户了解情况,并在多次沟通讨论后,为山村量身定制了脱贫计划。
2016年,在省政协主席李微微等的牵线搭桥下,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与湘西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支持补点村精准扶贫资金1000万元,项目涉及公共服务设施、水利工程建设等,湘西州政协负责监督实施。
2017年新一届州政协接棒,继续扛起了“三个一”扶贫行动大旗,抓住补点村脱贫巩固的关键年,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刘昌刚多次深入补点村调研精准脱贫工作,并召开扶贫联席会议,共商精准脱贫大计。
如今,补点村已经摘帽,建档立卡的33户107人已全部脱贫,但刘昌刚依旧牵挂着这里的百姓,“脱贫并不意味着扶贫的结束,要久久为功,巩固脱贫成果”。
76岁的石家申在2016年成功脱贫,他的妻子72岁,无劳动力,且患有慢性病;儿子41岁,患有精神残疾,现在医院治疗。全家收入来源有限,缺乏劳动力,仅靠政策兜底、保洁员工资及市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分红等维持生活。
因此,刘昌刚为石家申一家组建了帮扶小组,不仅保障好一家人的基本生活,确保兜底政策与保洁员公益性岗位的持续,还将对夫妇二人实施心理疏导,帮助其儿子享受医疗保障和筹集救治费用。
一枝一叶总关情,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刘昌刚和湘西州政协人始终在路上。
吉首市寨阳乡补点村在湘西州政协的对点帮扶下,村容村貌巨变,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图为州政协机关干部赴补点村走访慰问并合影
湘西老洞村易地搬迁安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