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首倡地的湖南,用实干诠释责任与担当,取得了脱贫攻坚的重大决定性进展。
攻坚,必须上下同步,凝聚合力,共同推进。2016年初,围绕省委、省政府推进精准扶贫的各项决策部署,省政协开启了助力脱贫攻坚“三个一”扶贫行动大幕。这些年来,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政协机关干部走村入户帮扶贫困户,聚焦问题建言献策,为湖南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的政协力量。
为充分展现全省政协系统助力脱贫攻坚的作为与成效,湘声报精心策划“热土大潮——聚焦脱贫攻坚中的政协力量”专题,首期推出来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的报道。
□湘声报记者陈彬 向绍文 通讯员李炎
清晨的蒲家河村,已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葡萄园中,百合基地里,随处可见忙碌的村民。说起今年的收成,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充满信心。
2年前,这个地处龙山县民安街道的小山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迟缓,村民收入微薄,是远近闻名的省级深度贫困村。2年以来,在湘西州政协的倾力帮扶下,村里的路、水、电通了,传统产业生机勃发,新产业带来新活力,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村民龚兴平不禁感叹,“以前是飞扬青山不见路,看破红尘无去处,现在是两边青山看不够,家家都把楼房住。”
春耕辛劳,秋收甜蜜。如今的蒲家河村,已经摘掉了贫困的标签,对湘西州政协而言,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中又交上了一份令群众满意的答卷。
“蒲家河村脱贫并非终点,而是建设更美好生活的新起点。”湘西州政协主席刘昌刚说,州政协将一如既往帮扶蒲家河村,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湘西州政协主席刘昌刚(左三)调研蒲家河村百合加工厂
精准施策 驻村帮扶助脱贫
蒲家河村距县城15公里,下辖11个村民小组(自然寨),共有408户1583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333人,截至2017年底尚有32户83人未脱贫,是省定深度贫困村。
说起村里过去的模样,村民们纷纷摇头。以前蒲家河村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11个村民小组居住分散,组与组之间都是泥巴路。村民到县城或附近集贸市场赶集,出行很不方便,即使开车也需绕道别的村。
除了交通不便,其他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人畜饮水工程未实施完成,村民只能挑水吃;全村没有一盏路灯,线路老化严重,村民们苦笑道:“大水(雨)无电,小水(雨)无电,不大不小是个闪闪电。”
2018年3月,在完成对吉首市寨阳乡补点村的精准扶贫任务后,湘西州政协随即启动对蒲家河村的驻点精准帮扶。
刘昌刚第一次到蒲家河村时,眼前的景象令他有些意外:“村里的主干道大部分是土路,坑洼难行,有积水,车子进不去,大家只能穿着雨鞋进村。”
“一定要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刘昌刚向村民表示,州政协会以一以贯之的扶贫决心,高质量打赢蒲家河村的脱贫攻坚战。
此后,州政协通过工作对接、入户走访、慰问困难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在村里展开调研,掌握了村班子情况、群众思想、村情村貌、人文环境、发展项目等第一手情况。
一系列问题被摆上了桌面。村级党组织建设薄弱,堡垒作用没有发挥;基础设施落后,缺乏项目支撑;基础产业薄弱,造血功能不足……面对村里的现状,州政协积极行动,驻村扶贫工作队立足村里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很快拿出了全村发展规划。
在湘西州政协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历经一年多时间,蒲家河村新修了 3 条公路,硬化了 11 条道路
夯实基础 村容村貌焕新颜
要想富,先修路。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
为此,州政协驻村扶贫工作队和龙山县有关部门首先召开了一个协调会。为了加快进度,州政协又召集龙山县直有关部门召开了两次民主协商会,最终敲定了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多个具体事项。
“项目开始实施后,工作队就进入了一种特别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扶贫工作队队长、州政协民族宗教法制群团委员会副主任符家学说。
因为修路,一些村民的地将被占用。如何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同意让出自家土地,成为工作队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有的村民白天不在家,队员们只能晚上沟通。一次沟通解决不了,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最多的一户,工作队上门沟通了11次,先后找了10多个人,甚至把这户的亲戚从外乡镇接来帮着做工作。
历经一年多时间,村里新修了3条公路,共3.7公里;硬化了11条道路,共19公里,总投入1300多万元。其中一条全长6.5公里的道路,连通了蒲家河村、民爱村和洗洛镇花鹿溪村、高寨村,周边群众4300多人受益。
蒲家河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
此外,村电网升级改造同步推进,电线杆由原来的9米升高至12米,输电线路由祼线换成了皮线;村综合服务平台及文化广场建成使用。
为解决饮水工程水源问题,在州政协的协调下,县水利局将蒲家河村纳入县城直接供水系统,供水管道途经3个村,受益群众达7000多人。
2018年,为把蒲家河村打造成“宜居宜游乡村”,工作队启动推进了街道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按照生态污水处理的要求,抓好街道污水处理工作,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工程,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和清洁示范生产项目,减少农业源污染。
“州政协驻村帮扶以来,蒲家河村的村容村貌变化很大,工作队作风硬朗务实,解决了长期难以解决的水、电、路等一系列问题,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龙山县民安街道党工委书记向顺忠说。
扶贫工作队入户走访了解情况
壮大产业 百合种植添动力
产业兴旺,致富才有希望。蒲家河村耕地面积只有1128亩,林地面积2000余亩,虽拥有传统百合产业,但由于地势起伏不平、交通不便,百合种植收益甚微。
如何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如何通过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州政协驻村扶贫工作队经过深思熟虑,作出了一手抓质量、一手抓产量的决定。
“一方面我们通过积极引导,让村民科学种植百合,提高百合品质;另一方面广泛宣传发动,让村民走出去,租地种百合。今年,村民在外村租地3100余亩发展百合产业。”符家学说。
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工作队还为村里构建了百合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网络,带动整个白羊片区产业经济的发展,附近村庄也竞相投入百合产业。
“要让先富带后富,共同来致富。”2019年3月,扶贫工作队提出成立互助小组的帮扶思路,得到了村里党员、村干部、种植大户的大力支持,并组建了24个互助小组。
田录儒是其中一个互助小组的组长,他的百合加工厂每天可加工3.5万斤新鲜百合,10位固定工人每月每人有近6000元的收入,四五十位临时工人连续干3个月,每人每月可以拿到4000元。“主要是掰百合,老人、小孩都可以,而且大部分是60岁至80岁的老人,双目失明的村民也有。”田录儒说。
兴平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州政协机关在蒲家河村推动的产业扶贫项目。目前,该专业合作社有18户是贫困户,其中15户是残疾人。合作社给参与其中的残疾人每人0.2亩作物,由专人负责管理培育,残疾人只需采收销售,受益10年。
2019年,蒲家河村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
百合产业焕发新活力,加工厂吸纳贫困户就业务工
为民履职 倾力帮扶显作为
两年多来,州政协驻会主席多次深入蒲家河村调研,到联系户家里走访,详细介绍扶贫政策,鼓励贫困户自强自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龚兴平在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州政协主席刘昌刚对口联系的扶贫户。经过帮扶,他通过发展葡萄产业在2016年顺利脱贫,如今带动更多村民投身产业发展之中。
“下一步葡萄产业园将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发展养蜂、养鸡及中药材产业,最终实现多种产业同步增收,真正达到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龚兴平说。
因病致贫的刘胜录是州政协副主席贾高飞的帮扶联系户,让他感动的是,贾高飞给他家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他对我们的关心和殷殷期望,让我们心里很温暖。”
州政协副主席宋清宏大力资助贫困户罗金艳发展生猪养殖。2019年,罗金艳养了3头猪,卖了1万多元。宋清宏还自掏腰包给罗金艳家平整硬化了院子。
作为州政协副主席向顶天联系的贫困户,康金芝与孩子都有智力残疾。2018年底,向顶天联系了州荣复医院,给母子俩免费进行康复治疗。
田录跃是州政协副主席石红帮助的贫困户,因其常年在外务工,他的房屋长期无人居住打理,石红便联系人帮他重新整理了院子及房屋,改善了居住条件。
此外,州政协组织机关干部多次赴蒲家河村,对建档立卡户信息逐一进行核实,开展技能培训,宣传扶贫政策,并为建档立卡户送去鸡苗、书籍等物资和慰问金。
今年年初,为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工作队配合村支两委逐户上门调查,摸清外出人员底数、掌握务工意向,积极提供就业帮扶指导。
扶贫工作队组织医务人员在村里开展义诊活动
倡导新风 建设乡村美生活
“开个会,村里的人都到不齐。”刚到蒲家河村时,工作队发现村里的基层党组织未充分发挥作用。
2019年6月,蒲家河村村支部原书记离任,工作队推荐了一位29岁、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担任新支书。此后,村党组织的凝集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开展了许多丰富的活动。
为让乡村治理行稳致远,工作队既抓村支两委建设,也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
2018年5月,新制定的《蒲家河村民公约》对村民行为准则作出具体规定——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及其他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不操办违规人情宴请等。
此外,扶贫工作队在村里广泛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通过文明家园、优美家庭创建等活动,引导村民改变生活方式;加强家庭教育力度,引导家长提高素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家风;在全村范围内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农村红白理事会建设进一步促进移风易俗的意见》,建立红白理事会;倡导树立尚德守法、以信笃行、以诚兴业的传统美德和健康向上的乡风民风。
同时,发挥政协汇聚各方力量的优势,扶贫工作队为蒲家河村聘请多位老师开展新市民道德礼仪讲座,培训包括道德修养、邻里关系、文明礼仪、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权益维护、就业创业、卫生常识、身心健康等9个板块的内容。接下来,工作队还将陆续开展后期的新市民培训,开展卫生保健、法律法规、就业创业、消防安全等多方面的培训。
如今,在扶贫工作队的引导下,村里有了业余文化宣传队、红色文化表演队,专门为村民带来各种节目,村里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
真情走进群众心里
□湘声报记者陈彬
如今,蒲家河村村民吴金翠遇到湘西州政协机关干部麻萌萌,会热情地打招呼,还会喊上一句:“到家里吃饭去!”
但两年前,吴金翠对州政协驻村扶贫工作队颇有微词,甚至还阻过工。
变化源自工作队的不懈努力,他们用实干聚民心,用真情走进了群众心里,也带来了村民对工作队态度的转变。
从不信任到点赞
“有人阻工!”2018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州政协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民族宗教法制群团委员会副主任符家学接到了施工队的电话。
当符家学和队员赶到现场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吴金翠坐在自家田地里,一手拿着石头,一手拿着镰刀,双手挥舞着,情绪激动。
符家学对扶贫队员麻萌萌说:“你是女同志,和她交流方便些。”
麻萌萌虽是90后,倒也不怯场。她心生疑问:“吴金翠丈夫和婆婆不是已经答应让出自家田地修路,怎么吴金翠还会出来阻工?”
麻萌萌走到吴金翠身旁,也坐在了地上,一边安慰她,一边说出了心中的疑惑。吴金翠见麻萌萌一脸真诚,用衣服抹去眼泪,吐露心结:几次修路,她家都占了一点地,可路是大家走的,为什么只占她家的地?这次修路占地,丈夫和婆婆没有告诉她。
吴金翠的委屈,麻萌萌看在眼里,也有意识地让她把不愉快都说出来。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坐在地里说着知心话,渐渐的太阳出来了,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最终,在麻萌萌的劝说下,吴金翠先回了家。
此时,符家学已开车前往另外一个乡镇,去接吴金翠姐姐,想让她帮忙做工作。一去一回,需要近2个小时。但吴金翠姐姐第一次劝说,无功而返。第二天晚上,符家学再次接来姐姐,却仍没让吴金翠松口。终于,在第三天,吴金翠同意了。
事实上,刚开始不太支持修路的村民不止吴金翠一人,工作队陷入思考:“修路本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还会有人不支持?”
后来,大家分析,这背后有一个重要原因——村民对工作队不太信任,认为工作队的到来只会给贫困户带来好处,却不会给村里带来发展。
面对这样的状况,工作队下定决心: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把基础设施搞好,让村民真正感受到实惠;修了多少路,花了多少钱,要清清楚楚告诉村民,让他们知道工作队是来做事的。
村里的路一条条修好了,面貌也在一点点发生改变,村民们对扶贫工作队的认识也悄然改变着。
“没修路之前,村民挖的百合每斤才二三元,还没人来收,如今老板出钱请人挖百合,收购价每斤提高到了3块多钱。”村民们收入增加了,也真切感受到工作队的实干与真心,对扶贫工作也越来越支持。
“他们脱贫,我们也幸福”
2018年年底,在广州务工的田录平发生车祸,双腿落下残疾。这让田录平的妻子陷入绝境,她不知道在广州这个偌大的城市,怎样寻求帮助。
“一定要想办法给予帮助。”很快得知此事的扶贫工作队商量后,委托村主任田录儒前往广州,帮助田录平协调处理相关事宜。在多方努力下,田录平终于拿到了20多万元的保险赔款。
此后,田录平前往长沙动手术,先后花去10多万元。他的儿子刚大专毕业,收入不高,女儿则在读小学,妻子要照顾他,家里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
“有什么办法还可以帮助他?”工作队仔细了解相关政策,并帮田录平申请了二次医疗报销,最终报销了8万元。
村里有一户比较特殊的贫困户,家中的爷爷奶奶都已60多岁,今年10岁的孙女田雅雯(化名)读四年级。作为帮扶人,麻萌萌时常与田雅雯聊天,鼓励她好好学习,情同姐妹。
2019年,当麻萌萌了解到,从今年1月1日开始,全国所有事实孤儿将全面纳入保障范围,很快便整理了田雅雯的相关资料,向乡镇进行了申报。“目前申请已经获批了。”麻萌萌欣慰地说,从今年起到田雅雯大学毕业,每月可领取800元的生活保障补贴。
为了增加田雅雯一家的收入,工作队又通过协调,为她的爷爷安排了一个公益岗位,每月有600元的收入。
“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村民走上脱贫道路。他们脱贫,我们也幸福。”符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