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调研发现,作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如何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建议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着力。
建议:
一是着力扩大就业巩固农民工资性收入。务工是农村劳动力主要工资性收入,我州仅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29.92万人。一方面,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用好财政、金融、用地等扶持政策,形成创新带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的格局。另一方面,帮助农村劳动力稳岗拓岗,突出在转移就业、公益岗位开发、帮扶车间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动态摸排因疫返乡人员,建立台账,开展针对性帮扶。强化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养,实现更多农民稳定就业。
二是着力产业振兴拓展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充分利用我州地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硒带、植物群落里的亚麻酸带”的优势,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优烟酒茶果油米醋等“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庭院民宿、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向高质量农产品、产业链、降成本要收入,向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积极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对带动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的经营主体进行资金奖扶,鼓励“公司+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深化农户与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着力深化改革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现在农村还有大量“沉睡”资源,需要通过改革来激活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潜力。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让农民更多享受财产增值收益。
四是着力增加农民转移支付落实农民政策性收入。严格落实惠民惠农财政补贴相关政策,做到及时足额发放。完善社保救助体系,逐年提升标准,对因家庭收入骤减、支出骤增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脱贫户、监测对象给予临时救助或基金救助。
州农业农村局
关于州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36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雷佳鼎委员:
您在州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要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着力》已收悉。经研究,现将提案答复如下:
一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增收。根据您的建议,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稳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方面着力
(一)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为切实帮助农村劳动力就业,湘西州优化线上线下协同招聘机制,依托“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专项行动,搭建企业和求职者精准对接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及时稳定就业。1月至3月,湘西州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政策宣传135场次,130次专场招聘场招聘。4月份湘西州开展民营企业服务月活动,全州共有参加民营企业服务月企业310家,解决企业招聘人数4033人,举办现场招聘活动次数36次,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人数2899人,提供用工指导次数1947次,发放就业宣传资料71861份。截止6月底,全州对未就业有就业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开展“311”就业服务共53620次,其中岗位推荐37303次,职业培训推荐2647次,创业培训推荐350次,职业指导13320次。
(二)强化劳务组织性输出。建立完善“20200”转移就业服务体系,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20个以上城市开展劳务输出协作,将200家以上重点优质企业纳入我州劳务输出主要企业推荐库。在全州农村劳动力聚集地、易地搬迁区、部分大乡大镇开“春风行动招聘服务活动。截至6月底,全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6.71万人,全州与协作地政府、部门、企业开展有效劳务对接共113次。
(三)兜牢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底线。一是推动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对经认定符合就业帮扶车间认定条件的,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支持,落实各项就业补贴,确保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人口人数只增不减。截至6月底,全州共有就业帮扶车间334家,吸纳脱贫劳动力6256人,就业帮扶车间数量和吸纳脱贫人口就业人数均高于去年底水平。二是强化托底就业用好用活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政策。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截止6月底,全州人社部门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8485个,高于去年底水平。
(四)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为登记失业的农村劳动力开展“311”就业帮扶服务,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实际困难。建立跟踪回访制度,了解就业困难人员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其实际问题和困难,稳定带动就业。截止4月底,共开展“311”就业服务6.8384万次,有就业意愿未就业的脱贫劳动力“311”就业服务实现全覆盖。通过实施“20200”工程,全州已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城市25个,归集核心用工企业236家,实现有组织劳务输出10.67万人,实现工资性收入60亿元以上。
(五)深入推进返乡创业。鼓励引导更多人员回湘西创业兴业,出台相关优惠支持政策,入村(社区)开展返乡人员创业政策宣传、返乡人员调查及返乡创业意愿调研工作。共下发计42条政策汇编资料,张挂各类返乡创业宣传标语3400多条,收集整理各类困难需求和建议意见67条。据当不完全统计,全州共计在外务工人员85.27万人。
二、在兴产业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方面着力
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根本保障。多举措推进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一)粮食和生猪生产保持稳定。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按规定开展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截止目前,全州粮食生产面积252.89万亩,完成省定任务252.7万亩100.07%。其中,水稻栽插141.66万亩,旱粮播种112.23万。油菜收获面积87.3万亩。水果、蔬菜、禽蛋等大宗农产品供应充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全州蔬菜种植面积43.1万亩(含复种),其中商品蔬菜种植29.7万亩。出栏生猪74.46万头,牛2.89万头,羊18.9万只,家禽311.69万羽;肉类总产量6.74万吨,禽蛋产量0.54万吨。水产养殖54911.2亩,总产量8264.5吨。
(二)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现有茶园面积77.25万亩,其中新建茶园面积9.81万亩。春茶干茶产量1.35万吨吨,产值46.15亿元,第十二届国际鼎承茶王赛我州获3个特别金奖,2个金奖,新获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认证4个,成功申办2024年中国茶业科技年会。草本中药材种植20.14万亩。水果近140万亩,其中柑橘种植面积76.2万亩,品改2.53万亩,完成72.28%,预计产量55万吨;猕猴桃培管面积23.5万亩。
(三)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有序推进。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4个国省级农业园加快建设,申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特色产业园6个,认定州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0个。湖南早中熟柑橘产业集群、湖南五彩湘茶产业集群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凤凰县廖家桥镇、保靖县吕洞山镇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加快实施。成功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8个、示范村7个,湖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28个。全州休闲农业经营主体326家,营业收入17.2亿元,接待人次1100万人次。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古丈县默戎镇龙鼻嘴村保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实施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218.99亿元,同比增长15.02%;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13家,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新增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16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全力组织开展农村创业创新工作,加快培育返乡创业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工作成效明显,贴息839.5052万元,惠及主体270家。引进招商引资项目3个,总投资5.83亿元。建设206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新增库容125741立方米。
(五)加快农业品牌建设。品牌打造可以全产业链拓展增值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湘西州始终将农业品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全州共有“两品一标”产品195个,其中绿色食品136个,创历年最高水平;有机产品38个,排全省第5;农产品地理标志13个,排全省第4。在十四届湖南省茶博会上荣获28个金奖。保靖黄金茶、龙山百合连续三年被评为“一县一特”优秀农产品品牌,全州18个品牌入选2021-2022湖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录。全州实施承诺达标合格证管理的主体达757家,448家企业792个农产品全面实行“身份证”管理和赋码标识。全州绿色食品产业链预计完成产值67.95亿元、税收1146.67万元。农产品销售形势良好,组织参加农产品产销对接、展示展销及品牌专场推介活动9次,签约金额7.45亿元,销售额1486.7万元。全州农产品出口额880.2万元,市场影响力有效增强。
三、在促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着力
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推行六级“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农村承包地管理不断加强,承包地流转面积累计达87.62万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83万亩。年度平安建设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考评继续保持满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取得突破,建设县级土地流转中心8个、乡村流转服务中心114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清零,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消除。截至6月30日,全州115个乡镇1748个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8456.71万元,经营性收入5791.33万元,经营性收入达20万以上村(社区)有58个。“村社分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三资”管理不断强化,全州8县市115个乡镇(街道)1752个村(社区)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整治工作,截止目前八县市通过自查自纠,累计发现问题2744个,完成整改1999个。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扎实推进,凤凰县完成农村宅基地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起草完成专项整治试点实施方案和社会风险应对预案。
四、在惠民生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方面着力
(一)深入实施联农带农。进一步健全完善产业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有效发挥帮扶项目对农户引领带动作用,切实提高帮扶项目资金使用效果,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参加务工就业,使其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我州加快推进联农带农扶持政策落实,通过与经营主体订单生产、产品代销、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吸纳就业等直接和间接带动方式,引导产业帮扶、产业带动,实现产业分红。4年来全州通过实施重点产业项目完成分红1893.5万元,所有省重点产业项目帮扶的脱贫人口均已落实帮扶协议。脱贫攻坚期内,全州八大特色产业带动脱贫户增收共计34.45万户138.35万人(未剔除重复带动)。
(二)加快推进农业争资上项。确保今年中央衔接资金投入产业的比例达到60%以上。积极向中央、省争取农业农村发展资金,强化农村产业和创业政策支持,优化产业服务,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2022年,争取涉农资金34.95亿元,其中水利7.74亿元、乡村振兴18.41亿元、农业农村部门8.8亿元。中央农业专项资金主要为: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动物防疫等补助资金、渔业发展补助资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资金、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等7.07亿元;省级农业专项资金主要为: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农村发展专项资金、农田建设资金等1.73亿元。实施花垣县湘西黄牛保种繁育扩建等上级项目20个,省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18个。世行贷款农田污染治理项目、农发贷款乡村振兴项目、世界粮食计划署湘西州营养项目等3个外资外援项目。引进淘野·勤丰研学文旅基地、十八洞葡萄酒加工、壳寡糖生产加工等投资3000万元以上落地项目12个。
(三)落实惠民惠农政策。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农村低保、危房改造、退耕还林补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雨露计划、生态护林员补助、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补贴,规范惠农补贴发放管理。全面落实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保障政策,落实到位防返贫致贫专项救助保障基金5218万元。积极做好抗旱减灾、农业保险等相关工作。争取中央、省农业生产救灾资金2362万元,累计投入抽水机、潜水泵等各类抗旱机械8089余台套。改种补种农作物25万多亩,最大程度减少了灾害损失,确保了群众稳产增收。使用中央、省补贴资金1317万元,全年共推广农机具9628台套,受益农户8269户。
2023年,湘西州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业农村工作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要求,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创收增收、农村宜居宜业,在打造新时代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中实现新突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加快产业提质,实现农业增效。一是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力稳定生猪产能,巩固发展山区蔬菜优势产业带,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创新示范推进年行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确保粮食产量90万吨以上。二是抓好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抓好茶叶提质,坚持品种立茶,品质兴茶。稳定种植猕猴桃、烟叶、桑叶等优势产业;大力推进老橘园品改低改。加快州农业优质种苗科研繁育中心项目建设,推进特色产业品种改良。三是加快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因地制宜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力争绿色食品产业链链上企业产值、税收增长31%和10%以上,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绿色食品产业链落地项目6个,投资增长15%以上。净增绿色食品产业链入规企业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四是壮大培育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增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以上、州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及家庭农场30个以上。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力争贴息资金突破1000万元,贴息农业经营主体300家以上。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以乡村振兴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六大行动”,奋力打造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民族地区团结奋斗共同富裕标杆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抓好272个重点帮扶村帮扶和121个省级示范村创建,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化5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省辖5市对口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加快推进花垣县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保靖县创建全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县。高质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农村改厕、农村面源污染和垃圾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和村容村貌提质升级。严格规范农村住房建设,动态消除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危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0个。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以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三)完善支持政策,推动农民增收。一是落实产业帮扶政策。深入实施产业就业富民行动,完善扶持政策标准,建立与产业振兴需求相适应的投入制度,统筹运用好财政投入、信贷资金、社会资本,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确保产业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深入实施联农带农机制,保持产业帮扶持续稳定,加强经营主体带动,健全完善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村集体+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形成产业发展利益共同体。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方寸之地变“增收宝地”,盘活农村房前屋后“闲置资源”,挖掘庭院的休闲功能,构建庭院养殖模式、庭院生态循环模式、庭院休闲模式等,营造“新庭院”既美化了农村人居环境,又开辟了农民增收渠道。严格落实耕地力保护、种粮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惠民惠农财政补贴相关政策。二是完善返乡创业服务机制。为支持返乡回乡创业,鼓励引导更多人员回湘西创业兴业,进一步加大国家、省、州出台的相关优惠支持政策宣传力度,做好返乡人员创业意愿调研,根据创业人员存在实际困难进行精准指导精准施策,对缺少技术的,积极有针对性的开展务工培训,学到一技之长;对缺少资金的要求乡镇、村里积极帮助衔接小额信用贷款等;对缺少土地资源的,积极帮助搞好土地利用、项目选址等,确保有意愿创业人员留的住、能创业。三是持续壮大县域经济。深入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支持各县市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一县一策”分类推进优势产业发展、产业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实施“强州府”战略,支持吉首市推进“五区”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吉凤融城步伐,不断提升州府城市发展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支持凤凰县做优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业、永顺县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龙山县打造湘鄂渝边区中心城市,支持泸溪、古丈、花垣、保靖县高质量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优势区,确保各县市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争先进位。加强县市财源建设,建立健全重点税源企业对口服务制度,壮大骨干税源、培育新兴税源、挖掘潜力税源;抓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力争结余指标跨省交易6000亩以上,实现收入超过18亿元;积极争取国省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和亚行贷款,确保争取各类资金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积极盘活国有资产资源,多渠道增加可用财力。
(四)着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提升农民收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管理,推动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提升农村承包地管理水平。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社分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股份制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争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达45%。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创建州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及家庭农场30家以上。稳步推进凤凰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两项试点。持续抓好农民维权减负综合检查和专项治理。
最后,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并希望您对我州农业农村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签发人:丁思清
经办人:陈肖子俊
联系电话:15074338537
湘西州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