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进口的全套高保真音响设备,悠扬的播放着经典的钢琴曲,这不是在星巴克的咖啡厅,而是在湖南德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牛舍。“我们的牛要生活在最舒适的环境下。”湖南德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德忠说。“牛舍的设计应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可以达到冬暖夏凉。”花垣,这块古老而秀美的土地,因矿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吸引着无数人们的关注。湖南德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一个成立不到一年的公司,像一只蚌壳悄悄张开,露出一颗硕大晶莹的珍珠,忽然变得醒目起来。
决策果断行动迅速,机会偏爱有准备之人
严德忠,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花垣县德忠公司董事长,德忠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矿产品开采的企业。一个矿业企业的老板,怎么转行做起黄牛养殖了呢?严德忠坦言,最初产生搞养殖的想法是在两三年前。当时严德忠的矿非常红火,但居安思危的他觉得,矿产资源的储量终究是有限的,总有开采完的一天。
这时的严德忠将目光瞄准了湘西本地产的黄牛。湘西黄牛,又称巫陵牛,是我国优良的地方品种,湖南省湘西地区特有的黄牛品种,具有肉役兼用的特点。由于湘西特殊的地理条件与自然环境,使得湘西黄牛的品质比较独特。2009年12月,“湘西黄牛”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征书》,成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个养殖业地理标志农产品。但是,这时候的湘西黄牛养殖依然以小规模的个体散养为主,农民并没有把家中的黄牛看做一种资源,而是当做耕地的工具,等到黄牛卖出,已是经过了多年的饲养,平均下来,并不赚钱。
严德忠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是市场调研。他远赴日本等地考察,专程拜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理事长,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副理事长。了解到日本的神户牛肉、松板牛肉的价格都贵得惊人,一斤动辄上千元,而湘西黄牛肉,无论营养上,还是口感上均高于日本的神户牛肉、松板牛肉。湘西黄牛主要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品牌宣传上做的还不够。
严德忠还走访了大量的牛养殖专业户,包括成功的与失败的。他说,对于成功的,总结他们的经验并予以借鉴;对于失败的,也要总结他们的经验与教训,避免走人家已经走过的弯路。采访中,严德忠反复强调:“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人。”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截至目前,创建仅8个月的湖南德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建成了16栋高标准的牛舍,完成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目前选购湘西能繁母牛2200头,现已完成检疫进场500头。
依靠得天独厚优势,纯天然养殖、全流程监控成就一流品牌
走在德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这里的养殖模式让人耳目一新。有个成语叫“对牛弹琴”,在德农牧业,黄牛就是在牛舍听着轻松音乐,悠闲的嚼着青草。“我们这里的每一头牛都有身份证”。严德忠介绍,“每头牛的耳朵上都有一个黄色的卡片,它能随时记录到每头牛的生长情况,方便管理,保证品质”。德农牧业公司建立的严格的动物防疫制度,对相关人员、车辆和物品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同时,整个牛舍配备了全新的视频监控系统,在中央控制室的大屏幕上,可以实时查看各个牛舍的情况。
为了保证湘西黄牛的肉质与品味,德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黄牛采取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方式。尽管已是深冬时节,富硒地带的山坡上,绿色的野生草料随处可见,一头头黄牛安详的吃着草料,偶尔哞的一声长鸣,惊起一群麻雀飞过。山坡上长的不仅仅是纯天然、无污染的草料,山上还有很多的野生中草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牛摄入大量的名贵中草药,使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在饲料的选择上,也颇有讲究。据严德忠介绍,黄牛养殖基地的饲料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从民间收购的玉米秸秆、花生苗、红薯藤等传统生态饲料,另外一部分则是自种的优质牧草。德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专门的青贮窖,用现代技术保存绿色草料。“北方的牛、日本的牛一到冬天吃的都是干枯的草料,我的牛一年四季吃的都是青草料,这其中的营养会是一样吗?”严德忠说。不仅如此,德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还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种植了1.2万亩桂牧一号、黑麦草等优质牧草。一阵北风刮过,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顿时翻滚起绿色的波浪,与周边枯黄的白杨树形成鲜明的对比。
花垣在世人面前真正“牛”起来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湘西汉子,严德忠对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有着朴素的感情。在采访中,这位率性的湘西汉子一再表示,希望能够将德农牧业打造成一个属于老百姓自己的企业,通过整合湘西黄牛养殖的资源,推动武陵山区的特色养殖业发展,点燃农民致富的希望,促进农民增收。
德农牧业采取的是“农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基地(改良草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严德忠算了一笔账,他说,公司为了鼓励农民养殖而制定了奖励政策,每养殖一头牛奖励600元,一户人家如果养殖30头,仅奖励部分就是1.8万元。农民如果种植“桂牧一号”牧草,施点牛粪,一亩地可产牧草4万斤以上,按照0.12元一斤的收购价格,亩收入就不会低于5000元。原来农民收完玉米,玉米秸秆就扔在地里了,现在德农牧业以每斤0.15元的价格收购玉米秸秆,一亩地光玉米秸秆的收入就有五六百元。几项算下来,农民的收入就上去了。严德忠的务实精神也在采访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说,企业要做实事,对于农民来说,哪怕增收几百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建的一个观景台旁边立着一块陈旧的水泥碑,上书“WFP中国”。严德忠介绍了此碑背后的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在湘西州的花垣等地开展了“粮援工程”项目,通过修建小型水利设施、扶持农民养殖等方式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后来,“农民+基地”的黄牛养殖模式最终因技术、服务跟不上,养殖效益低而没有成功,农民的种地收入也并不高,于是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大量耕地抛荒,说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粮援工程”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而现在,通过德农牧业这个项目的建设,附近9个乡镇在外务工的农民纷纷返乡养牛种草,农民的积极性很高。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投入到湘西黄牛的养殖中来,带来的不仅仅是收益的增加,社会效益同样十分明显。农民工作、生活在家门口,原来的空巢老人有人照顾了,原来的留守儿童可以享受到在父母身边的关爱了。“德农牧业要让花垣人们‘牛’起来。”当地领导来德农牧业考察时勉励严德忠。
唯愿乘风破浪济沧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因执着而精彩,严德忠说,他最喜欢看的电视剧就是《长征》,因为他欣赏长征那种在艰苦中崛起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又何尝不是严德忠自己的真实写照?
严德忠兴奋而充满激情的介绍了德农牧业的发展目标,6万头肉牛良种繁育与清真(屠宰)深加工项目建成以后,可实现人工种植优质牧草5万亩,改良天然草场12万亩,年产鲜牧草53万吨;实现年出栏肉牛6万头;杂交改良10万头, 存栏良种母牛3500头;年产清真(屠宰)良种肉牛6万头,产牛肉系列产品1.5万吨,生物制品7种共100吨,生物有机肥2万吨,胚胎5万枚,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的发展目标。而且,通过“农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基地(改良草场)”这一发展模式,届时可以安置就业3500人,每期培训养牛技术人员6000人次,带动武陵山区片30多万农民从事养牛业,带动农民增收4亿多元。
在湘西有句话,湘西的美,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里。严德忠说,当地领导来德农牧业考察的时候还加了句,“湘西的美,将来还在德农牧业的绿色养殖、生态养殖的天地里”。
因为梦想,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成功!每个人都会有梦想,不同的是有的人因为孜孜不倦、执着地坚持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的人却因为犹豫不决、踌躇不前而错过机遇以至留下一生的遗憾。严德忠做了充分的准备,抓住了花垣产业转型的历史机遇。我们祝愿严德忠以激情对接梦想,使生态养殖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