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视察调研

推进湘西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草案)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9-07-19

湘西州政协调研组
(2019年7月19日)

根据湖南省政协三级联动和中共湘西州委同意的《州政协2019年度协商与监督计划》要求,湘西州政协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助推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协商监督活动。从2月初至7月中旬,全州70多位州政协常委和委员,分三个调研小组,由主席会议成员带队,先后深入9县市区的45户企业现场调研,听取了县市区党政领导汇报,与相关州直、县市区部门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等320多人开展座谈。6月中旬至7月中旬,3个调研考察组分赴长三角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进行对比学习考察,在全州上下掀起了大兴调研之风和政协助推承接产业转移的热潮。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湘西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一)协作加强。湘西州通过前期西部大开发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推进,已经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提出要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等七项产业承接,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规范发展产业园区,发挥重点地区引领和带动作用等等。8年多来,湘西州加快与沿海地区的衔接和联系,通过共建湘西(广州)工业园等方式,推进湘西、广州两地合作发展。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山东济南市对口帮扶湘西州,并以开展产业合作、组织劳务协作、加强人才支援、加大资金支持等为重点任务。自此,济南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由64家单位、企业参与的“济南市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联盟”,实施扶贫协作“新模式”,已与湘西实施产业合作项目40余个,近期即将启动产业合作项目30余个,引进了山东企业来州注册成立公司10家。

(二)资源禀赋。从区域经济学理论看,工业产品存在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有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需要。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产品多趋于成熟阶段,部分企业因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内部交易成本上升、国家政策调整、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制约,急需将部分产业转移,以持续实现企业最大利润。湘西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原材料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用地资源富集、环境污染小、水电资源丰富等多种资源优势。湘西州还具备丰富的工业原材料资源,具有30万吨锰,20万吨锌,占全世界市场份额的30%,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球形铝粉”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

(三)基础夯实。近年来,湘西州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特别是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近年来,湘西州先后建成常吉、吉茶、吉怀、张花、凤大、龙永、永吉7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15公里。湘西对外已融入长沙、重庆、桂林、贵阳等大都市的“4小时经济圈”,对内形成了以州府吉首为中心的“2小时经济圈”。随着黔张常铁路、张吉怀高铁、湘西机场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湘西在迎来全域“高速时代”后,又将迈入“高铁时代”和“航空时代”。泸溪千吨级深水码头的修建,将成为湘西通江达海“黄金水道”形成的重要支点。“智慧湘西”建设也使得湘西州通信工作再上新台阶。此外,湘西州各县市都有工业园,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平台优势,全州9个工业集中区,其中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6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每年总投入达100亿以上,工业园占地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

(四)政策优势。湘西州被确定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湖南省及时作出了部署动员,湘西州委州政府迅速出台了《关于推进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其中对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出台了抓好国家和省减负降本一揽子政策的落地落实,对地方权限内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降到法定税率较低水平;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多规合一”的投资审批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等系列优惠政策。从产业承接转移大格局看,湘西具有深度贫困地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多重政策红利,有产业承接转移的比较优势。

(五)来势较好。近年来,湘西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脱贫攻坚和区域发展两大任务,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全州呈现出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良好局面。在承接产业转移有喜有忧,成绩来之来易。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累计新签约承接产业项目32个,在建228个,竣工项目80个。其中内资投资到位资金211亿元,外资到位1212万美元。从资金来源地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占42%,环渤海地区占26%,成渝经济圈占12%,其他地区占20%。从投入行业看,以制造业、工业、农业为主,其中制造业项目占23.7%,工业类项目占15.7%,农业项目占8.6%。2018年引进500强企业项目6个,但都是房地产和文化旅游项目,没有工业项目。

二、当前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一)产业转移行业不明显,比较优势欠缺。从投入行业看,以制造业、工业、农业为主。其中,制造业类项目占23.7%,工业类项目占15.7%,农业类项目占8.6%,这与我州是农业大州的州情严重不符,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承接项目类型看,工业招商项目也很困难,尤其是可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体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拥有传统制造业不可比拟的优势的先进制造业更是微乎其微,湘西州的工业项目多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一些初级产品加工、服饰生产等。

(二)园区承接能力较低,支撑力不够。一是园区的土地存量严重不足。土地难批、难征、难用,问题较为突出。据湖南省国土资源部门的公开资料显示,湖南省内约有1/3园区因土地资源不足需要调区扩区,湘西州更显如此,湘西州园区建设较为超前的经开区都遭遇土地瓶颈问题。二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运输成本高。比如,湖南维单光电实业有限公司其出口货物(以4公斤计)从泸溪县至香港需要物流费65元,而同样重量的货物从长沙至香港仅需物流费45元。三是熟练工种难保障。比如,湖南唯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12条生产线满负荷上马,需要熟练工人600人,但目前仅能招到熟练工300人,还有6条生产线因缺乏熟练工人而停产。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四是园区产品出口大进口小,一般贸易多加工贸易少。从2016年开始,湘西州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招商,陆续引进了一批出口导向型企业入驻标准厂房。2018年全州实现进出口总额2.44亿美元中,其他电子信息、农特产品和轻工艺品进出口额达1.3亿美元,占全州进出口总额的53.3%;传统矿产品为1.1亿美元,占全州进出口总额的46.7%。但我州作为农业大州,当年农产品进出口额仅为1213万美元,占全州进出口总额不到6%。

(三)营商环境有待优化,吸附力有差距。一是园区没有直接行政审批权限。园区无审批权和“一站式”服务功能,办项目手续需跑市区和市直各部门,审批效率差、时间长,大大地降低了园区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二是园区体制机制不活,制约因素多。“准政府”的管理模式,过多的考核指标削弱了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的精力、财力,致使园区服务水平无法得到保障。三是融资难度大且成本高。比如,湖南唯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已接外贸订单9000万美元,其流动资金缺口达4000多万元人民币,而湘西州没有专门的外贸类扶持项目贷款,大的银行只能拿到申请的一半资金,却要付100%利息。四是优惠政策尚不完善。现有优惠政策亟待调整,与日益发展的经济水平相适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红利。五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缺乏资金。湘西州第一、二产业基本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产品附加值低,经济利润低,转型又缺乏资金和技术。

(四)公共服务较为滞后,配套支持弱。一是招商引资机制不健全。项目筛选机制和推进机制均不健全,缺乏对项目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导致招商项目质量不高,项目推进过程中监管不力,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投资者的激情。二是人力资源无保障。如湘西州的龙山县惹巴妹手工织品有限公司、吉首市山谷居民有限责任公司、凤凰县小草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等虽有意出口,但因缺乏专业人才经营出口贸易业务而望而却步。

三、对推进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2018年11月,湘西州被纳入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湘西州继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等多重利好政策基础上又一历史性的重大政策红利,是推进湘西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好发展机遇。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一要建立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立足自身资源环境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以吉首、泸溪、古丈、花垣、保靖为重点,以各县园区为平台,扩容提质,做大做强建立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大开发、大建设,分区域进行城市设计,编制详规和专项规划。二要制定立足实际的差异化承接产业转移目标。建议按照旅游景区、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生态工业集中区和商业物流区的发展布局和功能分区,围绕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矿产品精深加工等10大重点产业,加强东部产业与湘西产业“四区”高效对接,形成“一县一园区,一区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实现有序承接、错位发展,防止无序竞争,促进全州产业的合理聚集和优化布局。

(二)加强园区建设,提升承接能力。一要保障土地供给,统筹安排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盘活园区闲置土地、使用效率低和无效益土地,扩大用地供给。二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吉首、龙山等区域性物流园中心建设,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加快园区扩规提质步伐,完善园区标准厂房、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保障性住房、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满足工业项目入区开工条件;三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满足企业员工和居民的医疗保健、居住、子女就学等需求;四要探索设立保税区,加快湘西海关建设,设立综合保税区,优化通关流程,实行“一单式”“直通转”“保税仓”等通关贸易便利举措,支持企业开辟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四要谋划建立研发中心,为高新技术研发、实施品牌战略,高标准搭好平台,实现产业转得来、接得住、发展得好。

(三)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一要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应放尽放”的原则,除国家明确规定不能下放的权限外,将行政审批、经济协调与管理等权限充分下放到园区,园区设立独立的财政体制、经营管理制度、土地一级开发制度、用地直接报批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动态权责清单,加快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政务服务及“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全面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二要简化绩效考核。从经济规模、运行质量、发展后劲和社会贡献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让园区集中精力、更加专注地做好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三要创新融资机制。鼓励园区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设立投资公司、资产资源经营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进一步推进园区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四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多形式宣传减税优惠政策,优化办税服务,不折不扣执行国家和省减税政策,清理规范各类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缴存的比例。五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各级财政安排科技研发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不低于1%,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品牌战略实施,增强竞争优势。

(四)创新承接模式,彰显比对优势。积极鼓励奖励企业自主招商,努力把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力争在企业自行引进项目、资金、技术方面有新突破。提升走出去请进来工作频率,有针对性地登门拜访,精准招商,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外、州内外的大企业、大集团(尤其三类500强)、商协会来我州考察投资。要充分利用各种公众传媒,依托上级招商部门和商协会的引荐,依靠社会各界的牵线搭桥,大力开展总部经济、高端制造、文化创意、商贸服务等专题招商活动,继续开展灵活、小型、多样、经常化的小分队招商,结合各类“洽谈会”“展览会”平台等多渠道、多形式推出和获取招商信息。创造性开展湘西在发达地区建“飞地工业园、农业产业园”,做好项目、资金对接,实现互惠共赢。包装打造湘西特色制造业、农产品品牌,在全面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东西部产业协作、长株潭产业承接、央企对接贫困地区、一带一路项目对接、省内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产业对接等工作,彰显湘西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比对优势。

(五)加强政府引导,抓实服务保障。一要加强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成立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进一步细化保障措施,出台具体操作办法,建立督查制度,确保落实到位。二要落实政策支持,整理汇编中央、省、州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产业、企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加强政策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各项政策落实的督查督导和问责力度。三要完善招商机制。整合招商引资资源,形成团队优势,明确招引目标,瞄准500强企业,着力引进高科技创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编制统一招商项目,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尽快制订实施项目准入条件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增强企业入驻的透明度。创新招商引资的模式,实行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组团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园区招商、展会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招商方式, 搭建招商新平台。注重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节能降耗放在重要地位,防止增加新的污染源,坚决杜绝产业转移中资源浪费、污染扩散和低水平接盘。四要加强人力资源保障,高度重视引进高级管理、高科技人才,对用人单位进行薪酬奖补;帮助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专家学者等进行合作;加强湘西职业教育集团与企业合作,实施定向培养人才;定期举办企业员工招聘会,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五要组建专家团队,研究政策,科学论证,赴其他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赴上海、广州、深圳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工业出口区,学习先进发展理念、对接承接产业项目,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让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战略在我州开花结果,推进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2002-2020 政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 版权所有
                  主办:政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  举报投诉电话及邮箱:0743-8222365 xxzzx2004@163.com
湘ICP备13010280号  湘公网安备 433101020002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