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水泥路通往组组寨寨,一根根自来水管纵横交错,一栋栋新修的楼房拔地而起……呈现出一幅乡风文明、富裕乡村的和谐画面。这是12月17日,记者在吉首市丹青镇吉于村看到的喜人景象。州政协机关建整扶贫工作组进驻该村以来,通过两年努力,共协调投入资金520多万元,狠抓灾后重建、基层班子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等,用真情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建整扶贫的壮歌,使苗寨发生了巨大变化。
绘蓝图
吉于村有10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189户806人,其中6个自然寨在海拔500米的半山腰上,自然条件恶劣,属典型的山多田少村,村民十分贫困,行路难、饮水难、致富难是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2011年,工作组进村后,他们翻山越岭,深入农户家中搞调查研究,与村组党员干部和村民座谈,并根据该村实际制定了两年建整扶贫工作规划。
州政协领导把建整扶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席龙德忠主抓,并确定一名副主席专抓,多次召开主席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工作。州政协主席龙德忠等班子成员及机关副处以上干部先后60余次到该村,与工作组研究村里发展规划。
聚民心
为提高村班子的战斗力,工作组利用村支两委换届时机调整了班子,充实新生力量1名,发展新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村支部议事制度》等规章制度,并添置了桌椅、电脑、电视机等办公设施,建立党员远程教育活动室,改善了党员干部的工作、学习环境。
工作组带领村组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养殖大户到北京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经验和做法,拓展村组干部的视野。优先优待10户计生家庭,为独生子女户灾后发放恢复重建资金1万元,帮扶两女节育户每户1万元发展养殖业;组织医卫界政协委员优先为计生家庭进行体检,共送去医药用品1.8万余元;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救助贫困大学生”等慰问救助活动,送去总价值6000余元的学习用品,救助一名贫困大学生3000元;组织党员群众参加种植、养殖等技能培训,使该村大部分农户掌握了1门至2门种养技术。
惠民生
2011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九,鲫鱼组16户农户房屋因大火被毁。灾情发生后,工作组积极争取资金140余万元开展灾后重建,并在国庆节前夕,让16户灾民全部搬进新居。同时,筹措资金,完善水、电、路、苗歌台等配套设施。
今年,工作组争取资金72万元,硬化了鲫鱼组至龙眼组2公里公路;投入80万元新建夯禾组至桐油组、夯禾组至排卜组两条3.8公里公路和一座便民桥;投资30多万元实施人饮工程,解决了3个组80多户360余人饮水困难问题。工作组还对村部进行了维修和翻新。投入20多万元资金,帮助该村在五里牌农贸市场购买了55平方米的门面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窗口,每年村级集体经济可增加8000元。
工作组将闲置的100余亩椪柑和80余亩田土,让村组干部和有责任心、懂技术的果农“入托”培管,挤出8万余元资金帮助购买农药、化肥等农资,聘请农技专家指导,使全村无人管护的原有产业得以恢复;建立“土地银行”,发展油茶产业。按照土地流转程序,由镇政府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把80余户农民400余亩土地“贷”给开发商进行油茶产业承租开发,农民在流转的土地上坐地生财,收取利息。同时,农民还可在流转土地上打工获取第二份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00元以上。此外,工作组还“以奖促扶”发展养殖业,涌现出了养鸡、养羊、养猪、养竹鼠等10多户,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50元以上。今年该村年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比两年前增加了9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