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视察调研

州政协老干部赴吉首市马颈坳镇开展 《我看建党100周年新成就》 调研座谈活动

来源:|作者:杨元伟|发布时间:2021-04-20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4月16日,州政协老干党支部组织机关部分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赴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茶叶产业基地开展实地调研和座谈活动。

隘口村位于吉首市马颈坳镇西北部,下辖11个村民小组、785户3161人,是一个土家族、苗族、汉族聚居的行政村。该村是湘西黄金茶的发源地,至今尚存明代时期的黄金茶交易遗址,茶马古道穿村而过,石家镖局保存完好,种茶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前,这里交通不便,人多田少,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蔬菜和外出打工维持生活,收入方式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201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有建档立卡户166户652人,是吉首市7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为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提出的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7年,隘口村作为市州省三级老科协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的联系点,村支部围绕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中心工作,按照“品质立茶、品牌兴茶、政策扶茶、文旅活茶”的发展思路,强化党建引领,依靠村支两委,帮助该村村民创建了黄金茶科技示范基地,发展茶叶产业。以稳增长、保品质、树品牌、拓市场为出发点,走茶旅融合的新路子,让黄金茶产业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至2020年,全村茶园面积由2009年的200亩发展到17000亩,人均拥有茶园面积5亩以上,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建档立卡户人均拥有茶园面积2亩,人均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金光大道,隘口村也成为湘西州远近闻名的黄金茶产业第一村。

昔日的隘口,荒山野岭,贫穷落后。如今的隘口,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漫山遍野的黄金茶园生机盎然,郁郁葱葱,一栋栋漂亮的居家小楼点缀其中,呈现出一幅群众生活富足、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新画卷。
老干部、老党员们实地查看了茶叶基地、听了村支部书记的汇报,感触很深:

一、隘口村能发展到今天,至少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得益于一个好支部、一个好带头人,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得益于一个好的特色产业。村部根据本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走自己茶叶产业发展的路子,科学种茶,上规模、强品质,组建合作社,加工销售一条龙,百姓增收、集体受益;三是有一个好目标,一个共同富裕的好目标。隘口村是由土家族、苗族、汉族组成的一个行政村,自然条件和发展不一样,村里统筹安排,先发展的土、汉族村组帮助带动相对落后的苗族村组,共同发展,同奔小康。

二、隘口村的发展,也是中国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缩影。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在一个拥有14亿人口、亿万贫困人口的泱泱大国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灭绝对贫困的庄重承诺,通过这么些年来的艰苦努力,我们做到了,世界震惊了!为什么?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座谈会上,老干部、老党员们就隘口村茶叶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希望:一、要注重挖掘隘口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隘口故事。如茶马古道、南长城遗址等,一个村,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二、要加大文旅融合力度,提高隘口品位。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外面的人知晓隘口;二是要弘扬好“土家、苗族、汉族”三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榜样;三是要把诗词歌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进来,增加文化氛围的厚重感,提高文旅品位。

三、要适时建立自己的检测机构。现在隘口村茶叶产业已经上规模、上品牌了,也有各级老科协、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为长期发展和保证自己品牌的需要,要考虑建立自己的检测机构,自己检测的合格产品,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放心销售。

四、要继续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争当乡村振兴的典范。现在的隘口村基础好、产业好,老百姓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村支部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与当下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衔接起来,勠力同心、继续奋斗,再创佳绩,争当乡村振兴的典范。

Copyright 2002-2020 政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 版权所有
                  主办:政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  举报投诉电话及邮箱:0743-8222365 xxzzx2004@163.com
湘ICP备13010280号  湘公网安备 433101020002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