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视察调研

州政协第三调研组“助推湘西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9-05-18

(2019年5月9日) 

2019年4月28日—30日,州政协副主席宋清宏、向顶天、送、印钊带领州政协第三调研组成员,深入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就“助推湘西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进行调研,通过实地参观、听取汇报、座谈交流、收集资料等方式,对三县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古丈县

自2018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湘南湘西惩戒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方案》以来,古丈县认真学习研究,结合古丈实际初步拟定了《古丈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明确产业承接总体要求。确定了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全力打造承接国内外现代农业、旅游康养、高新科技、特色食品加工、特色矿产品加工五大产业转移高品位示范区,到2020年引进5家以上产值过亿上市企业,到2025年引进10家以上产值过亿上市企业,到2035年引进20家以上产值过亿上市企业和1—2家世界500强企业,五大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示范区全面建成。

二是突出抓好落实,划定产业承接工作重点。进一步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细分了以茶叶油茶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区、以“康养+乡村游”为主导的康养旅游区、以信息科技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区、以腊肉加工为主导的特色食品加工区、以锰钒精深加工为主导的矿产品开发区和以乡村体验茶旅融合为主导的全域旅游产业区。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建设面向国内外地区的产业基地,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制定颁布了古丈县承接产业转移目录,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市场平台体系。进一步建设完善承接平台,加快推进“一区四园”建设,不断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推进园区与现有交通路网深度联通融合,其中红石林工业集中区继续建设标准厂房8万平方米,加强土地储备2000亩以上,完善供水及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完成城市生态科技产业园和农业扶贫产业园,继续探索园区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市场化模式,采取特许经营、投资补助、资本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同时,主动承接精准招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中央各项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放管服”和其他关键领域改革,树立了尊重、支持、理解、服务企业家的鲜明导向。

三是强化组织实施,制定产业承接保障措施。成立了专抓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各相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层层分解目标任务,汇聚示范区建设工作合力。努力完善支持政策,稳步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鼓励金融机构改进服务、加大支持,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积极破解用地难题,积极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 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供地方式,依法依规适当提高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容积率。

(二)永顺县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永顺县坚持既要保护生态又要发展产业的原则,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永顺经济开发区为平台,重点承接新能源、农副产品精神加工、生物医药、轻纺电子、旅游商品等劳动劳动密集型产业,2018年全县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3个,到位资金43.2亿元,外贸出口创汇900万美元,成功引进华夏集团、凯硕生态、伟佳柑橘、同康制衣等战略投资者;新建标准化厂房13.8万平方米,累计引进各类企业194家,技工贸收入36.1亿元,园区生产总值14.3亿元,工业加工值6.7亿元,上交税金1.5亿元。

一是把准承接产业转移优势和方向。积极承接能源产业,着力引进能源企业,海螺、马鞍山等水电站增效扩容基本完成,装机5万千瓦的羊峰山、大青山风电一期运行发电,石堤大利和毛土坪12兆瓦光伏扶贫发电运行良好。着力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猕猴桃、油茶、柑橘、优质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初具规模,莓茶、蔬菜产业正在壮大,湘西沃康油茶基地、茶油精加工、湘西山水牛郎寨高山特色蔬菜加工、松柏年产1500吨高档大米生产线和湘西老爹年产5000吨富硒猕猴桃果汁加工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已引进本草制药、春天生物、湖南明瑞、永顺汉广等企业,下一步将扩大种植基地,着力承接植物提取、中药饮片、胶囊剂、健康食品等企业落地创业。扶持发展轻纺电子产业,建设扶贫车间10个,同康制衣、永发鞋业、新坤电子等企业来势较好。鼓励引导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产业,支持企业进入建设旅游商品设计研发中心及综合性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打造综合性土家族特色旅游商品基地。

二是加强永顺经开区“一区两园”平台建设。加快芙蓉镇产业园建设,依托张花、吉恩高速和张吉怀高铁等便捷交通网络和周边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特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解决5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就业并实现脱贫致富,先后印记老爹生物、本草制药等20余家龙头企业入驻。加快猛洞河工业园建设,以每年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的建设规模,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先后引进新坤电子、亚湘电子等10余家企业入驻。

三是注重招商引资和环境优化。产业招商方面,精心包装项目、丰富招商形式、坚持招大引强,通过网络媒体、“洽谈会”、“博览会”、老乡朋友等渠道推出和获取招商信息,有针对性地邀请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商协会考察投资,力争2025年新增“三类500强”企业3家以上。环境优化方面,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环境障碍,特别是在研究出台土地、税费优惠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营商环境的高效、透明、可预期性,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重视契约的诚信环境。

(三)龙山县

围绕国家、省、州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部署要求,龙山县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企业整体内迁的良好机遇,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项目引进为载体,以园区升级为契机,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及时制定了《龙山县承接产业转移实施方案》,全面夯实产业承接基础、扎实推进前期相关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较好。区位交通便利,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长沙、武汉、重庆、贵阳四个省会城市和吉首、张家界、恩施、钱江、铜仁五个四级城市的几何中心,是黔张常铁路、吉恩高速、黔张高速的机会出。产业基础良好,一般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生态文化旅游、医养健康(中药材)等产业拥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其中巩固优势农产品基地44万亩以上,“龙山百合”、“里耶脐橙”获绿色食品认证。承接平台较为完善,龙山工业集中区宝塔工业园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一起项目全面建成投入使用,二期项目完成招标,正在抓紧建设;石羔产业园的《工业园调区扩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七大项咨询服务完成招标。人力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龙山县外出务工10余万人,培育了大批企业家、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产业工人,在新一轮返乡创业热潮中,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等,大批湘西籍客商回乡创业。

二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明确。依托产业基础、劳动力、特色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确定了重点承接的生物医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矿产品开发加工及装备制造三大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现有中药材资源1441种,人工职中面积约15万亩,野生药材年均可采收5000万公斤,规划建设全县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中药材现代物流及市场,重点发展菊粉深加工、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保健品、中药材提取物。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方面,百合、烤烟、柑橘、蔬菜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产业基地稳定在50万亩以上,计划主动承接和打造影响大、产业特色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完整的深加工产业集群。矿产品开发加工及装备制造业方面,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对紫砂陶、石灰石、硅等矿产的开发与利用,重点发展陶瓷、工业硅等产业;同时,创造有利条件承接技术水平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农机制造及高新科技电子制造产业。

二、主要问题

(一)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规划滞后。目前,省、州规划尚处于编制阶段,上级统筹协调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组织机构及职能部门尚未明确,三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规划尚未出台,相关工作难缺乏具体指导、难以深入开展,实施精准招商难度大、效率低。

(二)承接产业转移配套能力较差。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依然落后。总体来看,三县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条件与过来相比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与湘南等地区比较,区位优势不足、建设相对滞后、物流成本偏高;同时,产业基地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硬件设施、产城融合配套设施、企业入驻环境条件等基础薄弱,难以完全满足承接企业入驻。二是要素供给配套难度较大。土地方面,国有土地存量偏少,新上项目须经过征地、报批等漫长过程且土地价格较高,供地瓶颈制约明显;金融服务方面,金融机构服务模式僵化,金融创新步伐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形势,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人才方面,中高端人才大多在一二线城市聚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州不论是区位、待遇还是教育、医疗均处劣势,对人才的吸引力偏低。三是优惠政策配套不够完善。在省、州相关优惠政策尚未明确的情况下,三县制定优惠政策缺少依据、束手束脚,加之财力十分紧张,无力提供优厚的优惠政策,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中劣势十分明显。

(三)承接产业转移营商环境欠优。一是服务能力不足。与沿海相比,会计、金融、律师事务等中介机构发展不完善,与产业配套的服务业不够发达,特别是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基本为零,缺少相应的产业链条和发展底蕴,难以形成集群优势,对此类企业缺少吸引力,招商难度巨大。二是行政效率较低。突出表现为各类审批依然较多,手续繁琐、耗时较长,加之部分部门服务意识欠缺,主动担当作为不够,影响了企业的落地和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立足资源禀赋,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一是放大发展优势。全州8县市发展情况、产业基础、特色优势不尽相同,在编制发展规划中应立足自身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品牌之路,既不贪大求洋,也不招新忘旧,不断夯实现有优势产业的发展底蕴。二是找准发展短板。正视自身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先天劣势和不足,特别是对部分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在规划编制中扬长避短,量力而行。三是明确发展布局。积极协调省级层面明确湘西州在全省范围内的产业定位,尽快在州级层面明确8县市招商产业布局,制定差异化的承接产业转移目录,避免州内各县市产业同质化带来的无序竞争。

(二)破解瓶颈制约,提升产业承接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基础设施项目的包装、争取和建设,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我州对外交通环境,构建便捷高效的大通道,不断减少企业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加强产业基地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道路、水、排污及附属配套设施,加开标准化厂房建设步伐,提高企业入驻效率。二是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着力破解土地瓶颈,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对接,建议优先审批工业用地需求,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工业用地倾斜,允许分期缴纳工业项目土地出让价款,实行长期租用、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供地,同时对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且用地集约的特色产业项目,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价格确定出让底价。着力破解资金瓶颈,稳步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大力推进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用评级;全面推广“银税互动”业务,鼓励银行机构开展存货、仓单、订单等权益类质押融资产品和经营权、收费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业务。着力破解人才瓶颈,以本土培养为主、外地引进为辅,加大本土企业家、技术管理人才和产业工人的培养力度,在招商引资的同时,充分利用企业入驻带来的优秀人才,深化沟通交流,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努力做到以外带内、提升能力。三是进一步明确优惠政策。加强与省级的汇报衔接,积极争取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在税费、用地等方面争取支持,尽快制定与我州发展实际相适应的系列优惠政策,努力破除现有政策的实施障碍,赋予基层县市更多的自主权和实施空间。

(三)深化招商引资,全力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提高招商效率。建立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创业有序转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提高参加各类大型投资贸易会展活动的招商实效;加强与省级层面的对接,推动建立省级统一招商平台,强化招商能力,凸显招商决心,提升招商落地成功率。二是破除环境障碍,提升服务效率。大力推动会计、金融、律师事务等中介机构的发展,建立健全配套服务业,增强对企业的社会服务能力;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根据产业链条上下游分布,着力补全链条缺口,在园区打造完整的产业企业群体,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深化各级各部门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认识,大力弘扬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和敢闯敢试的担当精神,深入推进产权保护、要素市场化、政府行政管理和“放管服”改革,将承接产业转移纳入五个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将为企业发展搞好服务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实行一票否决,不断提升行政工作效率,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Copyright 2002-2020 政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 版权所有
                  主办:政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  举报投诉电话及邮箱:0743-8222365 xxzzx2004@163.com
湘ICP备13010280号  湘公网安备 433101020002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