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视察调研

关于我州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0-07-29

(2010年7月)

 

工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为全面了解我州工业园区建设现状,进一步推动工业园区发展, 2010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州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四个调研组深入吉凤经济开发区和州内部分县市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园区建设现场 15个,园区企业41户,召开相关部门和企业代表座谈会 10余次。其间,还组织相关人员到长沙、益阳、常德等市学习考察工业园区建设经验。调研发现,我州工业园区初具雏形,经济社会效益初步显现,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州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州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来抓,积极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促进了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得到提升,工业园区初具雏形。目前,我州已开发建设的工业园区共22个,其中以工业为主的省级经济开发区3个,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特色基地1个,园区规划总面积41.81平方公里。2009年,全州工业园区共完成工业增加值68.8亿元,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75%,实现销售收入300.5亿元,实现税收4.59亿元,劳动力就业3万余人。其主要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抓园区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年来,全州上下不断强化工业发展在经济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相继成立了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出台了系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性文件,制定了优惠政策,实行州县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及工业发展调度通报制度,加大了争资上项、项目建设、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招商引资、协调服务等工作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加快。在此基础上,将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积极推动企业、项目、产业向园区聚集,州委、州政府今年先后在泸溪县和花垣县的工业园区召开了全州推进新型工业化经验交流现场会,工业园建设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明确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湘西地区开发产业项目贴息和引导资金、财源建设引导资金重点投向工业园区。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园区的信贷投入,支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州工业园区累计固定资产投入达111.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入达45亿元,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三是项目入园进一步加快。近年来,全州工业园区累计合同引资40.5亿元,入园企业达218户。2009年吉凤、吉首、永顺3个省级经开区和泸溪武溪工业园、保靖钟灵山工业园共引进项目40个,到位资金10亿元。同时,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近三年来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08个,实际到位资金20.4亿元。我州与广州市政府签订产业转移战略合作协议,湘西(广州)工业园已于2009年5月正式授牌。四是部分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依托湘西处于微生物发酵带、富硒带、亚麻酸带的地理优势,通过重组湘酒鬼公司、整合老爹公司和湘泉生物制药、新建锦绣乾城展评特色食品区、扶建边城醋业公司等措施,对我州发展生态低碳环保产业进行了积极探索。依托我州矿产资源,锰、锌等矿产品精深加工来势较好,如吉凤开发区的氮化锰、武溪工业园铝锰合金不锈钢生产线等发展势头良好。

二、工业园区建设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建设规划不科学。当前,规划不科学是我州工业园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全州除吉凤、吉首、永顺三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比较成建制外,其它园区建设均缺乏科学规划。主要表现有:一是园区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大部分工业园区不管有无相对突出的资源优势,都把矿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旅游产品开发等作为发展方向,产业定位多而杂,重点不突出;有的县市把相互有不利影响的产业如矿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等规划在同一园区,规划不合理。二是园区之间产业定位雷同,同质竞争,难以形成集群规模效应。如电解锰、电解锌等基本上每个园区都有都不够强,而且产品大都是产业链低端产品,容易造成争抢原材料和产品销售的恶性竞争。三是园区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化建设规划缺乏统筹考虑。大部分园区处于城市化建设的主战场,党政机关入园建办公场所挤占工业用地现象突出,真正可供工业发展的面积少,如吉凤经济开发区报批土地7300多亩,实际征收近4800亩,工业用地仅900余亩;园区发展受城镇化建设挤压,部分入园企业屡建屡迁,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园区的发展。四是园区工业储备用地缺乏。大部分园区的工业储备用地少,部分园区无工业储备用地,工作中采取“每进一户企业,征一宗地,向上报批一宗”的模式,工业发展用地保障难。

(二)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等瓶颈制约明显。一是园区投资强度低。当前,我州园区建设投入以信贷和政府投入为主,其中州本级财政投入每年仅300多万元,对园区建设的需求而言显然是杯水车薪。按照省里制定的工业园区建设每亩投入20万元的标准,以吉凤开发区实际工业用地900亩计算,需要投入建设资金18亿元,截止2009年底开发区实际投入仅6.7亿元,差距明显,投入不足造成园区功能配套严重缺乏。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园区建设需求。园区的道路、管网及污水处理、电力供应和产品研发、质量监测信息平台等配套设施不全或建设标准低,离“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先入园的企业不得不自己出资搞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供需矛盾突出,公共交通、学校、医院等配套服务严重不足。三是土地资产没有盘活。园区税收中建安税比重大、生产税比重小,土地闲置和圈占土地现象严重,土地收益低,更谈不上滚动开发。由此造成园区负债增多,吉凤经济开发区现有负债高达4.4亿元,从2009年起,开发区进入还本付息期,三年后每年还本付息在4000万元以上。四是企业融资难。园区企业发展速度慢,自有资金积累少,信用等级低,融资难现象突出,企业发展难以进入“快车道”。

(三)服务环境不优。一是园区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一些园区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晰,园区管理职权受到多方制约,影响管理的积极性和服务效率。如吉凤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是事业单位,不具备“准政府十功能区”的管理体制,无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独立财政权,征地拆迁、拆迁控违协调难度大,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报建审批的“一条龙”服务难到位,土地出让、建设资金筹集效率低。二是优质服务和优惠政策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招商引资时许诺诱人,但项目和企业入园后办理相关手续时,程序复杂、环节过多,企业投资成本增加。政府承诺的部门职能向园区平移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办事依然要到相关部门报批,有时还需要领导出面协调,简化程序和服务收费优惠等政策得不到落实。三是园区建设周边环境不佳。园区周边群众堵塞交通运输和阻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入园企业的正常建设和园区形象。

(四)产业集聚效应难发挥。一是部分入园项目与产业定位不统一。一些园区对签约的项目把关不严,入园企业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与园区的规划定位不符,影响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二是园内大企业、大项目不多。我州工业园区建设起步普遍较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园区自身不具有资源优势,难以引进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大项目,特别是附加值高、创税多、发展后劲强的项目十分缺乏,难以形成集聚产业的龙头企业。三是园区现有企业发展速度慢,资源整合重组的意识不强,工作进展不快,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薄弱。总之,我州工业园尚处于“散、小、差”的粗放式发展阶段,产业项目集聚度不高、关联性不紧密、集群效应不明显,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园区对我州新型工业化的辐射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第一季度,全州3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实现增加值1.1亿元,仅占全部规模工业的5.7%。

三、加快我州工业园区建设的建议

建设工业园区是我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州”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在各地工业园区加快发展、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我州工业园区建设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为促进我州工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我们根据这次调研和考察情况,特向州委、州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一)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富民强州的重大战略强力推进。虽然我州工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但具备发展工业经济的基本条件,若能抓住机遇,重点突破,完全有可能实现跨越性发展,成为带动我州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未来几年,我州交通条件将大为改观,央企正在积极开展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湘西州资源丰富,具备争取央企合作的良好基础,加上外资新政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我州工业园区建设面临良好机遇。全州上下要坚定工业兴州的信心,抢抓发展机遇,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州委、州政府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富民强州的重大战略强力推进,不断强化园区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湘发[2009]4号文件)精神,强化措施,明确责任,促进全州工业园区健康发展。要切实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领导,建立党委政府领导直管专管工业园区工作机制,依托政府工业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管理园区的常设机构,实现工业园区管理重点从规划、土地报批向产业管理转型,实行常态化管理。设立工业园区建设专项基金,建议州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左右,县市财政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并逐年增加,逐步解决目前园区建设部门资金整合难、财政投入少的问题。有条件的县市要切实加大申报省级工业园区的工作力度,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提升自身发展能力。

(二)依托资源优势,科学制定建设规划。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功能定位是园区建设的灵魂。我州应立足资源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走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发展道路,重点围绕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旅游商品加工等资源优势发展相关产业,重点扶持资源优势明显和园区建设相对成型的吉凤经济开发区和吉首、花垣、泸溪、保靖等县市工业园区发展。制定和完善全州园区产业布局和功能配套的建设规划,出台全州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和标准,做到全州园区建设一盘棋。各县市要根据自身优势和发展基础,科学合理确定产业化发展方向、重点和目标,建设产业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着力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避免布局雷同,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把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中,结合土地利用和交通环保等规划,按照适度超前、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聘请有关专家进行高标准规划并对规划方案进行评审和论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监督园区建设过程中按规划组织实施,严格控制园区工业用地面积,避免项目引进及规划建设的盲目性,促使园区功能定位清晰明确。

(三)做活土地文章,破解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难题。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和由此带来的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我州园区建设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方面,我州要进一步整合国家银行贷款、湘西地区开发产业项目贴息和引导资金、财源建设引导资金,将其重点投向工业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实行园区的财政收益优先用于园区滚动开发,增强园区的自身“造血”能力。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要做活土地文章,由政府先拿钱征地然后再搞基础设施建设,防止出现过来基础设施拉通后征地成本大幅提高的被动局面。探索以土地作价入股或租赁等方式对被征地农民进行补偿的办法,缓解征地资金紧张。通过土地储备、市场融资,实现滚动发展,提高工业园区的自身运作能力。要加大工业园区土地申报工作力度,用好土地储备中心平台,搞好项目储备用地,在园区建设总体规划范围内,冻结审批非园区建设用地,对园区建设用地实行预留、预征;建设用地年度指标优先考虑园区建设需要,尽可能地向园区倾斜,确保工业用地需求。同时,要着力提升土地收益,合理确定入园企业占地规模,以投资强度确定供地面积,以单位面积税收确定供地价格,建立土地退出机制,严格执行土地闲置处理措施,防止骗地圈地,提高园区土地使用效益。

(四)着力加强工业项目招商。要加强招商项目筹备,充分发挥我州的矿产品、绿色食品、中药材、建材、旅游等资源优势,突出矿产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认真研究国家、省里产业政策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情况,深入开展挖掘、整合、对接工作,精心筹备和包装一批工业项目。要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合资合作或其它方式引进资金、市场、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把有发展潜力、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交给有实力的大企业来发展,整合优势资源以市场手段配置给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开发。积极探索招商新路子,发挥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参与、多形式招商,不断组织开展富有成效的招商活动,做到签约不断、开工不断、投产不断。要充分调动现有入园企业的招商积极性,把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引导企业主动与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加强对接合作,不断提高现有企业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工作,根据我州资源状况和技术现状,直接引进采用最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企业,嫁接沿海地区的关联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严把环保和节能门槛,杜绝污染项目和能耗超标项目入园。完善园区招商激励约束机制,在加强园区开发公司企业化运作水平,加快培养和引进高素质招商人才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专门的园区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和工作细则,完善和落实激励机制、优惠政策和退出机制,推动园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入园工作的加快发展。

(五)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产业低碳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经之路,我州要紧密结合实际,从产业低碳化技术改造入手,积极发展低碳产业。要突出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制药和旅游商品等产业开发,进一步优化创新要素组合,加快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低碳技术中心,推动低碳技术创新。要加强生态保护,加快植树造林步伐,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加强碳汇专用林培育和改造,进一步提高森林系统的碳汇功能。要引进和培育一批林业、新兴服务业、电子设备、太阳能产业、风电产业等领域的低碳型示范企业,推动产业低碳化转型。

(六)努力优化园区发展环境。要对现有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完善,建立长效检查监督机制,促进贯彻落实,确保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要搞好政策研究,用足用活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开发、扶贫等相关政策,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制定更为灵活、有效的税费收缴、土地供应、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特别是对新建骨干项目和大企业要实行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优惠。要把园区当作“特区”来看待,采取“充分授权、封闭运作”的方式,本着“灵活变通、特事特办”的原则,依托园区管理机构,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入园项目全程代办制,努力实现对入园企业“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要加强园区自身建设,激活园区内部运行机制,研究制定引进园区建设专业技术和管理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逐步实行园区管理机构全员聘用和绩效工资等制度,实现园区由行政型管理向现代企业型管理的转变,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按市场经济规律建设园区。要切实抓好园区发展的电力、原材料、运输、资金等主要生产要素的协调服务,加大电量供应、电价优惠争取和产业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及时解决园区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要加强和谐园区建设,建立健全园区发展环境督查机制,推动各职能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实现从讲本本到讲实际、重把关到重服务的转变,严厉查处“四乱”行为,对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周边环境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并建立长效机制,依法处置非法参工、参运、阻工等破坏工业发展环境的事件。大力宣传园区建设成果,宣传投资兴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企业家的先进事迹,宣传各级各部门带头信守承诺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经济补偿、就业扶持、居住安置、社会保障”四位一体模式,解决园区征地拆迁农民的就业、生活保障等民生问题,营造园区与周边群众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

Copyright 2002-2020 政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 版权所有
                  主办:政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  举报投诉电话及邮箱:0743-8222365 xxzzx2004@163.com
湘ICP备13010280号  湘公网安备 43310102000288号